三人会谈(刘嘉(左)、山峰(中)、罗丽(右))
10月20日,在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策划总监刘嘉的主持下,著名作家山峰与著名编剧、广州文学艺术创作研究院副院长罗丽在曾小敏艺术空间展开“剧说,一首跨越地域的精神诗篇”的对话。此次对话聚焦于山峰的长篇小说《从贵州到罗瓦涅米》以及曾小敏在粤剧领域的创新实践,探讨了“精神上的芬兰人”对两者工作的影响。
山峰(左)、曾小敏(右)与读者合影留念。
“精神上的芬兰人”这一概念源自芬兰漫画《芬兰人的噩梦》。它描绘了芬兰人内向、害羞、不擅长社交的性格特点,反映了一种对个人空间和独处的向往。这个概念在中国互联网上引发广泛共鸣,许多年轻人在快节奏、高压力的生活中,渴望拥有更多的个人空间和隐私,他们自称为“精神上的芬兰人”,表达对芬兰文化中强调个人空间和独处的向往。“精神上的芬兰人”也与芬兰的“西苏”精神有关。西苏是芬兰文化中的一个核心概念,代表坚忍不拔、勇敢、决心、毅力和面对困难时不屈不挠的态度。西苏精神在芬兰的历史、文化和社会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被认为是芬兰人在面对挑战时的精神支柱。登山家维亦卡·古斯塔夫森是“西苏”精神的代言人,他在没有氧气瓶支撑的状态下,攀登并征服了全球所有14座8000米以上的高峰。
山峰在芬兰采风期间,与罗瓦涅米市副市长安迪交流。
山峰在其新作《从贵州到罗瓦涅米》中,将这种精神特质融入了对贵州与芬兰两地文化的描绘中。小说讲述了少女西苏在剧作家枕水的帮助下,从荔波喀斯特石上森林中汲取智慧和力量,重获新生的故事,展现了一种坚忍不拔、勇敢面对困难的精神。《从贵州到罗瓦涅米》不仅是一部文学作品,更是一种精神的传递。它让我们看到了不同文化背景下人们对于自然、生活和精神追求的共同渴望。作为“精神上的芬兰人”,我们在这个快节奏、高压力的现代社会中,依然可以找到内心的宁静和自由,保持对生活的热爱和对未知的探索。山峰在创作这部小说的过程中,跨越了20余年的时间,期间他面对了无数次的挑战和困难,但他始终坚持着,不断寻找新的灵感和创作动力。山峰的这种坚持不懈,正是“西苏”精神的体现,他的作品不仅在中国受到欢迎,也在芬兰引起了广泛关注,促进了中芬文化交流。
在就“破圈之路上粤剧人的坚持与追求是否就是一种SISU精神、粤剧里是否有精神芬兰人。”的对谈环节,著名编剧、广州文学艺术创作研究院副院长罗丽说:“曾小敏作为粤剧艺术家,她的坚持和追求也体现了西苏精神。她不仅在传统粤剧的传承上做出了巨大努力,而且在推动粤剧的现代化和国际化上也展现了极大的勇气和决心。曾小敏在粤剧的创新和推广上不断尝试新的方法,使粤剧艺术在现代社会中焕发新的活力,她的这种精神同样体现了西苏精神中的坚韧和毅力。曾小敏在粤剧的破圈之路上,不断尝试将传统粤剧与现代审美相结合,如在《白蛇传·情》中,她创新性地在舞动长袖的同时,在水漫金山中,用长水袖作为武器,突破了传统“打出手”的表演程式,大大提升了舞台的观赏性,贴近年轻人的喜好。她还通过电影、动漫等形式,将粤剧艺术推广到更广阔的受众群体,这种创新精神和跨界合作的尝试,也是“西苏”精神的体现。在粤剧《白蛇传·情》中,曾小敏饰演的白素贞以“情”引发观众共鸣,让不少90后、00后爱上粤剧。她的这种创新尝试,不仅让粤剧艺术在传统的基础上得到了新的发展,也成功吸引了年轻一代的关注,让粤剧在现代社会中找到了新的生命力。”
曾小敏·粤剧《白蛇传·情》剧照
此次对话不仅是一次粤剧与文学的交流,也是一场文化与精神世界的碰撞。山峰和曾小敏通过他们的艺术实践,展现了“精神上的芬兰人”和“西苏”精神在不同文化领域的影响力。他们的故事和成就可以激励更多人投身到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中来,同时也向世界展示了中国文化的多样性和独特性。通过他们的努力,我们看到了文化的力量,以及在全球化背景下,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与融合所蕴含的巨大潜力。